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循证视点>正文

李小梅教授:癌痛管理再思考

作者:  李小梅   日期:2017/1/16 14:03:51  浏览量:2494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在近期举办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第二届肿瘤姑息治疗与人文关怀关怀分会(CAHPC)第二届学术年会上,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李小梅教授对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癌痛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阐析。

  李教授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在治疗癌痛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李教授指出,全球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很大,但在我国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近年来由于姑息医学的发展,对癌痛重视度的提高,我国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也在快速增长。阿片类药物是癌痛治疗的基石,可以说,医用阿片量体现了我国整体镇痛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李教授指出了目前提高我国阿片用量五大可行方法:发现和治疗更多的癌痛患者;增加癌痛患者的阿片用量;改善阿片类药物的可获得性;降低镇痛治疗的成本或提供资助;尽快改善姑息医学的健康服务体系。其中,改善姑息医学的健康服务体系是第一步,而改善阿片类药物的可获得性是关键。

 

  会上李教授还根据2016版NCCN指南解读了癌痛的治疗趋势,并指出了癌痛治疗的总则和目标。目前癌痛治疗的目标是定期评估是否镇痛治疗达到了患者的目标以及是否维护了舒适度和功能和安全。治疗癌痛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有:规范应用阿片类药物;重视副作用防治和提早干预;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学支持;重视患者本人及亲属的宣教;适时引入相关学科会诊;合理应用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等镇痛药物;急性重度疼痛宜收住院进行治疗。她认为镇痛模式已经从粗放转变为集约,只有充分、安全、功能维护、舒适且经济负担少的治疗方案才是合理的镇痛治疗。

 

  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模式下,阿片类药物作为治疗癌性疼痛的有效药物之一,阿片类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合理选择尤为关键。李教授在会议上重点阐述了阿片类药物治疗的两大关键名词:“无天花板效应”和痛觉敏化。

 

  癌痛治疗“无天花板效应”用药,是针对原来临床普遍存在的所谓吗啡“成瘾性”认识,不敢使用足够药物剂量,使许多患者的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的现象提出来的。对于任何严重疼痛的患者,无论肿瘤临床分期及预计生存时间长短,只要止痛治疗需要,是可以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的“无天花板效应”是相对于非甾体抗炎药“天花板效应”,即当药物达到一定剂量后,其镇痛效果不会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只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加。“无天花板效应”则会随着剂量增加镇痛效果会增强,当然不良反应也会随之增强。因此,所谓“无天花板效应”并不是说药物剂量可以无限大,临床镇痛治疗应该注意防范高剂量阿片用药的误区和风险,在达到最佳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耐受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阿片耐受是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的一个客观现象, 主要表现为随着阿片累计剂量和给药次数的增加和持续服药时间的延长, 需要持续增加阿片类药物剂量才能实现同等镇痛效果。阿片耐受的形成机制复杂, 主要是阿片受体表达和活化过程出现变化。理解阿片耐受有助于全面了解阿片类药物, 合理选择起始剂量和药物, 但应注意与阿片剂量不足和阿片所致的痛觉敏化相鉴别。痛觉敏化指阿片类药物所致的非伤害感受性痛觉敏化状态,主要表现为无疾病进展下的阿片类药物疗效降低,尤其是出现痛觉异常(触诱发痛)或与治疗前不一致的疼痛。患者的疼痛范围比治疗前更弥散,常为全身弥漫性疼痛及不适感觉,多不能准确定位,影响睡眠和情绪,患者对此类疼痛难以描述。痛觉敏化和阿片耐受或阿片剂量不足的最显著区别在于, 前者增加阿片剂量会导致疼痛加重, 而后两种情况可通过阿片药物增量而实现更好的疼痛控制。痛觉敏化的治疗包括两方面: 一是阿片类药物减量或转换, 二是非阿片类药物联合镇痛, 后者尤为重要, 因为在阿片减量过程中如不增加其它镇痛药物, 则可导致疼痛进一步加重, 并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 使治疗面临更困难的局面, 有时甚至会影响医患关系。

 

  最后,李教授对合理的镇痛治疗做了总结:目前镇痛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但阿片类药物仍是癌痛治疗基石。阿片增量时应动态评估疼痛成因,避免盲目的非理性阿片增量。镇痛治疗要考虑患者经济负担,同时重视患者的舒适度和功能。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癌痛管理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