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5 CSCO指南会”于2025年4月18—19日在泉城济南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再度齐聚一堂,聚焦研究进展,共议临床热点,见证CSCO指南“家族”的更新亮相。《肿瘤瞭望》有幸采访大会主席、CSCO理事会理事长、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分享肿瘤质子放疗、免疫联合放疗等研究进展,展望CSCO敞开怀抱、深度融入国际合作研究的未来。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5 CSCO指南会”于2025年4月18—19日在泉城济南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再度齐聚一堂,聚焦研究进展,共议临床热点,见证CSCO指南“家族”的更新亮相。《肿瘤瞭望》有幸采访大会主席、CSCO理事会理事长、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分享肿瘤质子放疗、免疫联合放疗等研究进展,展望CSCO敞开怀抱、深度融入国际合作研究的未来。
132天,梦想照进现实
肿瘤放射治疗的“济南奇迹”
《肿瘤瞭望》:您曾提出,在21世纪20年代以来,放射肿瘤学已经迈入了“智慧放疗”时代,请您谈谈应如何理解“智慧放疗”?“智慧放疗”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哪些进展?放疗水平与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密切相关。在您的领导下,山东省肿瘤医院成为中国首家同时拥有质子和重离子两套治疗系统的医院,请问这对于中国乃至全球而言意味着什么?也请您分享一下贵院放疗的特色优势。
于金明理事长:放疗是一门高度依赖设备技术的学科,我们常说“设备+人才=技术”,二者缺一不可。从1895年人类发现X射线,到如今放射治疗与免疫的联合应用,设备和技术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这表明放疗领域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包括理工、信息等多方面的协同。人工智能(AI)更是渗透到了放疗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无论是三维适形、调强、图像引导,还是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都离不开AI以及多学科融合的支撑。
在放射治疗领域,我国的质子和重离子放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两项位居全球第一。一是传统的光子放疗,我国每天接受光子照射的患者人数位居全球首位;二是质子放疗的数量也位居全球第一。山东省肿瘤医院的放射治疗已经跻身国际前列,位于济南国际医学中心的山东省质子中心(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临床研究中心)被美国同行誉为“奇迹”,体现了“中国速度”“山东速度”“济南速度”“山肿速度”。从向政府提交报告到开工建设,仅用了短短132天,这132天涵盖了政府批复、资金来源、土地环评等诸多环节。在西方国家,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从开始挖土动工到10万平方米投入使用,仅用了两年半时间,而这期间还遭遇了新冠疫情。我们能够集中全国、全省、全市的力量办大事,这是西方国家所无法做到的。自2023年11月1日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我中心的质子放疗开始为患者提供治疗,至今已完成1300例患者的治疗。日治疗患者数最高可达120多人,无论是总例数还是日均例数位居全球第一。目前,政府正大力支持重离子项目,预计明年年底前能够投入临床使用,这将使中国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际顶尖的医疗服务。
在新技术的助力下,我国的肿瘤规范诊疗也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MDT多学科会诊制度为例,自2020年3月4日起,我们开始了固定时间、地点和固定专家,实现全覆盖、无死角且免费的常态化MDT会诊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水平和质量。去年开始,我们在国际顶级期刊上陆续发表论文,一些肿瘤的治疗效果,如3期、4期结直肠癌,与美国相比毫不逊色,部分数据甚至优于美国。
在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医疗水平取得了飞速发展,这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在国际舞台上,如ASCO、WCLC等国际盛会上,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响亮,CSCO等中国肿瘤临床诊疗指南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我们为此深感自豪。
放疗携手免疫
有望让手术、化疗“退场”
《肿瘤瞭望》:您指出“免疫治疗可能是最有希望的治疗癌症的手段”。在您看来,当前我国免疫治疗水平是怎样的?在“免疫+”方面,我国有哪些代表性的重要突破?放疗与免疫治疗存在相加或协同的作用,您在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请您谈谈应如何遴选存在放疗+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如何增强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果?
于金明理事长:免疫治疗已被公认为当今肿瘤治疗乃至肿瘤治愈的重要手段。从最早的“科利毒素”(Coley’s toxins),到卡介苗(BCG)治疗,再到单靶点和双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以及如今的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免疫治疗无疑是当前及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领域和分支。然而,单靠免疫治疗的效果有时并不理想,因此“免疫联合治疗”作为新的治疗突破点已成为许多专家的共识。
免疫治疗可以与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在关注能否在免疫治疗时代减少或替代化疗、放疗和手术。例如,日本和美国的研究发现,对于PD-L1高表达的3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效果与放疗联合化疗相当。也有人提出对于特定患者是否可以实现“Chemo free”(无化疗)甚至“Radiation Free”(无放疗)或“Surgery free”(无手术)。近期,一些国际顶刊等发表了关于dMMR/MSI-H中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免疫联合免疫或免疫联合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时,临床完全缓解率(cCR)可达100%。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老年患者和体质较弱的患者,是否可以仅动态观察而不进行放疗或手术,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科学假说,目前正在进行更详实的临床研究。
免疫治疗的应用范围正在从肿瘤晚期治疗向早期治疗拓展。例如,对于不可手术或拒绝手术的NSCLC患者,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是标准治疗,而一些小样本的初期研究显示,SBRT联合ICI有增加无事件生存期(EFS)获益的趋势。目前,衡量免疫治疗效果有几种有趣的说法:一是“全垒打”,即免疫治疗在早期、局部晚期和晚期肿瘤治疗中都表现出色;二是“高抬腿”,意味着免疫治疗一开始就要有效,但单独免疫治疗的起效速度不如化疗快,且部分患者存在“超进展”的风险,不过目前这一问题已有较好的解决办法;三是“笑开嘴”,即免疫治疗从开始到结束都保持有效,与其他非免疫治疗相比优势明显;四是“长拖尾”,一旦免疫治疗有效,则长期有效,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此外,免疫治疗在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以及手术前后的“夹心饼”治疗中,无论是免疫联合化疗还是免疫联合免疫的治疗方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免疫治疗已经广泛影响肺癌的系统治疗格局,包括在晚期或局限期的NSCLC或小细胞肺癌(SCLC)治疗中,都有大量证据支持其有效性。例如程颖教授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PD-1单抗免疫治疗局限期SCLC患者的效果显著。王琳琳教授领导的阿得贝利单抗联合化疗序贯胸部放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研究,也在去年的美国ASCO大会主会场进行了报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免疫治疗无疑是未来极具前景的治疗方式。
然而,我们也要正确引导和合理应用这些新型治疗方案。在关注其疗效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损伤。不能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因为免疫治疗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例如,如何依据分子标志物选择有效患者,如何预测疗效和毒性损伤等。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对待所有患者,对于免疫治疗无效的患者亚组,应避免使用免疫治疗;对于免疫治疗获益较低的患者,应慎重使用;而对于免疫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探讨是单独使用免疫治疗,还是联合其他免疫治疗、化疗或放疗。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在未来进一步开展研究和探索。
抗肿瘤东方“集结号”
CSCO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好声音
《肿瘤瞭望》:作为CSCO理事长,您非常重视中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比如CSCO与SGBCC合作、CSCO指南国际巡讲等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行。请谈谈您对未来CSCO开展国际合作有哪些计划?如今,在CSCO等学协会以及科研单位的推动下,中国学者主导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参与国际研究日益增多。您认为有哪些前沿领域或方向非常值得中外携手共同推进?
于金明理事长:CSCO一贯倡导规范创新、和谐包容。近年来,我们一直与欧美国家的ASCO、ESMO保持密切交流,也与日本和韩国的学术组织开展了大量合作。例如,去年我们一行人参加美国ASCO大会时,与ASCO主席进行了会晤。今年5月,我们还计划前往芝加哥与ASCO进行进一步交流。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他们参加今年9月在济南举办的CSCO大会。
在研究方面,我们深知国际多中心研究的重要性,其证据级别更高,因为涵盖了中国及国外患者的参与。这种研究模式既体现了普适性,也兼顾了特殊性。因此,开放包容、协作创新,特别是与美国、欧洲、亚洲其他发达国家的合作,是CSCO的重要宗旨。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多,中国实践和中国指南也逐渐受到国际关注。
以去年在美国召开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为例,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随着中国临床研究的不断增多,我们相信未来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中国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和丰富的病例资料,同时也有众多聪慧且富有经验的医生。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医疗领域的大量投入下,我相信再过几年,中国的临床研究将比现在更加出色。这是我们所期望的明天,也是我们充满信心的未来。
于金明理事长
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共十七大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第十、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科院)名誉校(院)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
山东省医院协会名誉会长
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会长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促进会会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等多家杂志主编或副主编